成都西南中医医院
揭秘2型糖尿病重要发病机制——骨骼肌葡萄糖摄取减少
 时间:2024-02-25 16:24:21 来源: 成都西南中医医院 浏览:8996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慢性疾病,在其发生、进展中涉及多种病理机制,其中骨骼肌葡萄糖摄取减少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解剖学上来讲,肌肉即构成人体结构的一种组织,根据其在人体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异同可分为骨骼肌(Skeletal Muscle Mass, SMM)、心肌和平滑肌。其中骨骼肌是肌肉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体重的40%到50%,主要是指我们皮肤下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 人体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由骨骼肌收缩来完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吸收的血糖中,有80-90%是被骨骼肌细胞直接摄取和利用,以供给骨骼肌转化成日常活动的基本能量和体力。同时,骨骼肌还是人体糖分的主要的储存场所——承担了71%以上糖分的储存,对人体血糖平衡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缓冲作用。一方面可以在血糖增多时将多余糖分转运储存在骨骼肌中,避免糖分堆积在血液中使血糖升高;另一方面,当血糖过低时,骨骼肌释放存储的肌糖,以维持人体正常能量的需要。也就是说,骨骼肌还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血糖代谢与调节器官",在糖尿病管理中扮演“血糖稳定器”的角色。
  当人体内骨骼肌不足时,骨骼肌对血中葡萄糖摄取减少,糖原储备不足,血糖的调节能力变差,由此即会引发血糖升高或血糖波动。此外,骨骼肌也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可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减弱,肌肉细胞无法从血液中正常吸收、利用足够的葡萄糖,致使机体血糖升高。同时,骨骼肌葡萄糖摄取减少,反过来也会影响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使肌肉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其中“一少”就是指骨骼肌含量减少,导致的体重减轻和消瘦。
  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进行体重管理,其中减重应以“减脂增肌”为目的。也就是对于超重/肥胖的糖友来说,不光要“减重”,与此同时还得“增肌”,建议日常应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同时进行适当抗阻运动(无氧运动),如:卧推、深蹲等,以提高骨骼肌对葡萄糖摄取利用能力,减少胰岛素抵抗。而对于体型不胖甚至偏瘦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则更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增肌上,全身肌肉组织越多,对于血糖的储存和代谢能力就越强,体内的血糖水平就会越稳定。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没有效果,或有肌少症、肌肉萎缩的糖尿病患者,可采用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肌少症、肌肉萎缩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中医认为,“痿证”病位主要在肌肉筋骨,并涉及五脏。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失于濡养,“气血津液耗损”是痿证的基本病机。一般采用国家医药发明专利《仙鹤参芪中药系列配方》,通过健脾生血、益气生肌等治则,即可使筋脉、肌肉得以濡养,修复肌纤维,充盈肌肉组织,同时结合个体化的运动锻炼和营养干预,可提高骨骼肌对葡萄糖的代谢和调节功能,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血糖稳态。
糖友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