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降糖药失效? ——对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现象的探讨
时间:2023-08-03 14:05:14
来源:
成都西南中医医院
浏览:8385
近日,成都西南中医医院糖尿病逆转中心,接诊了一位65岁男性糖友,患有2型糖尿病已有10余年的患者。 在疾病发生后,他一直依赖优达美康等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最初几年,血糖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然而,近年来,尽管他已将降糖药剂量增大至最大限度,血糖检测值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
实际上,这是我们临床经常遇到的现象,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用降糖药后,其疗效逐渐减退。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达美康(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吡磺环己脲)、格列波脲、阿卡波糖、糖适平、拜糖平和格列喹酮等。 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降糖药物失效的现象是由患者的胰岛B细胞受降糖药物影响及患者自身高血糖毒性的长期作用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衰竭所致。 通常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初期,其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尚可。 服用降糖药物后,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或者抑制糖分吸收,从而实现降糖的效果。 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降糖药物逐渐失去其降糖作用。
降糖药物失效可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两种。 少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初始使用降糖药物时,疗效就较差,这称为原发性失效,即这些患者在开始使用降糖药物时,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就严重受损。 在刚被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原发性降糖药物失效的发生率约为5%~10%。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病人,在服用降糖药物的最初阶段(数月或数年),疗效较好,但随着时间推移,该药的降糖作用逐渐减弱,这被称为继发性失效。 据资料显示,在服用 降糖药物3~5年的糖尿病患者中,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约为30%~40%。
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现服用降糖药物不再有效,应该如何控制血糖呢?
我们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之初,首要任务是全面了解病情和病因。 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胰岛功能障碍,因此,我们应首先了解胰岛功能状况,并查明导致胰岛功能障碍的原因,以便合理选择治疗药物。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血糖升高,不要过度依赖降糖药物,中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进行健康管理,以控制血糖。
如果控制效果不理想,可以考虑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不仅可以平衡体内代谢异常,改善体症,还能降低血糖和血脂,修复胰岛功能,这对于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以及提高胰岛细胞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医院的糖尿病门诊统计表明,经过我们专利中药《仙鹤参芪系列配方》调理治疗一段时间后,中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可到我院糖尿病逆转门诊就诊,也可电话咨询:028-87796008,我们的专业医师会为患者做一对一详细讲解。